
炯见 | 2017,我在两会中看到的希望
2017-03-06 00:00:00浏览次数:load...
又到一年政府工作报告时,每年的这个时间全球的目光都会聚焦到总理的两会工作报告,而今年总理工作报告尤其引人关注。今年要召开十九大,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也是“啃硬骨头”、“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一年。因此,如何“脱虚入实”,如何实现“供给侧改革和金融去杠杆”就成为各方焦点。
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今年总理工作报告的成绩和数据背后的市场机会。
2016年的目标是6.5%-7%,实际数据是6.7%,而今年的目标直接就定到6.5%左右,理论上不排除低于6.5%的可能性,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央对于经济增速的态度转变是比较明确的。而这个态度的转变是有明确的战略目标的,即为改革“敢于啃硬骨头”创造空间。
这个“硬骨头”就是深化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具体包括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国企国资改革、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产权保护制度建设、社会体制改革。当然也离不开释放国内需求潜力。
具体到房地产去库存,“因城施策“、”去库存”的提法没有新意,新增的房价调控相关内容,也没有超出此前会议的东西。但在具体工作部署中有两点新内容需要引起关注:一是点名了“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仍然较多”——而根据此前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的说法,这个问题又以北方三四线城市为甚,因此楼市去库存就是北方的三四线城市,其他区域,将可能陆续走上今天北上广深的深度分类调控之路。
二是提出“要支持居民自住和进城人员购房需求”,多提了进城人员购房需求,这是将三四线城市楼市去库存寄希望于一线和核心二线的外溢效应了。大城市辐射+北方,连起来想重点恐怕还是落在京津冀。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也是老话题了,而“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推动一批具备条件的县和特大镇有序设市”今年也有望引发三四线中小城市的市场需求真实意义的提升。
因此,2017年调结构、降增长的政策预期下,房地产行业机会将更多可能会在三四线城市,其中京津冀辐射的北方城市机会将更大。其他区域的分类调控将逐步趋紧,走上一、二线城市以时间换空间老路,而且这个时间将持续更久,房价高位盘整、成交量低位徘徊的局面短期内难解。
而房产税则通篇报告并未提及,甚至比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都还要温和。华燕房盟总裁胡炯认为,在“啃硬骨头”、“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攻坚年,稳定是头等大事。房产税今年基本上没太多可能出台。
总理的工作报告再次提到了深化推进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改革,“完善主板市场基础性制度,积极发展创业板、新三板,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但只字未提注册制,这对资本市场无疑也是利好,同时也令人对于新三板以及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发展充满信心。在这里,总理还提到“我国经济基本面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比较高,可动用的工具和手段多。对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我们有信心和底气、有能力和办法。”这也给市场派发了一颗定心丸。
“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去杠杆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比较偏负面,国内大部分房企的杠杆率都非常高,如果进一步去杠杆,对于房企而言,资金成本将骤增,这将是今年市场的隐患,现金为王,激进拿地的同时,控制好现金流将至关重要。
而政府工作报告也给出了药方,但是这个药方对房企而言不那么定合适:“促进企业盘活存量资产,推进资产证券化,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股权融资力度。”房企的债转股难度今年会大增,倒是资产证券化如果能够今年实质推进将对房企大量持有物业带来巨大帮助。联想到近期多地土地出让文件中频繁提及的物业自持比例,华燕房盟胡炯认为这将为开发商的自持物业找到一个轻松变现的途径:通过开发商增加自持住宅比例,提升市场居住物业的供应量,补充一线高房价城市居住物业供应不足难题。而开发商也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将这些物业变现,那么增加自持比例也并不是什么太亏本的买卖了。
今年的两会总理工作报告,除了生态环保比重再度有所增加,新兴产业的的比重也大幅增加,并且第一次提到“人工智能”:“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并且提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
事实上,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已经成为产业风口,占领这个制高地将真正成为未来的竞争规则的制定者。特朗普政府的一上任就迫不及待地逼迫美国高端制造业回流美国,本就在追赶中的中国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就更没有理由不花大力气扶持。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2017年势必将成为人工智能真正的风口之年。